undefined

六弄咖啡館/2016
導演-吳子雲
編劇-吳子雲、鄭源成、何素芬、廖明毅
原著-《六弄咖啡館》 藤井樹作品
主演-董子健、顏卓靈、林柏宏、歐陽妮妮

 

 

  國中時候是我看小說的啟蒙時代,不管是下課時間或午休時間當然還有偶爾的上課時間都埋首於一本本的小說之中,那時期藤井樹的小說幾乎每一本都看過,而《六弄咖啡館》更是名列第一的喜愛。數一數到現在居然已經將近十年,其實詳細的故事內容已經無法記起,但大略的故事走向還是知道的,從得知這部小說要翻拍成電影的時候就非常期待,期待腦海中的想像人物具現化在眼前。而且這部電影更是我首次一個人到電影院看電影的選片(一種成就達成的概念),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非常值得紀念。

 

  在看電影的兩天之後,由於截稿日期壓力(自己答應自己每周要更新一篇網誌),只好憑著老人般的記憶力寫下一些筆記。也是第一次對只看一次的電影寫下感想,總覺得有點恐慌啊。

 

  整地來說,非常遺憾地我個人給這部電影地評價並不太高,但也不覺得有像其他影評說的那麼糟糕啦。

 

  電影和小說的表達方式不同,小說以文字敘述娓娓道來,情感的累積是個很長的過程,讀者可以完全地將自己投射到故事中,所以當發展到最後解開咖啡店老闆並不是關閔綠而是蕭柏智的時候,那種震驚程度,久久無法言語的感覺我現在還依稀記得。
  相較之下,電影似乎就沒做到這種效果,大概是觀眾跟咖啡店老闆並沒有培養多少感情,對這個角色並不在意,看起來就是序場的開場人員,他是誰似乎都不那麼重要。這是很可惜的,畢竟咖啡店老闆的身分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謎底之一。

 

  

  就電影而言其實整個故事是非常簡單的,關閔綠和暗戀已久的女孩終於在一起,但高雄到台北的距離,還有自己的不長大讓他失去了他最愛的女孩,在此同時又得知了相依為命的母親生病逝世,雙重打擊並且無法原諒自己的他決定自殺。
  故事簡單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此一來故事的節奏和氣氛的掌握就會變得格外重要,這方面我認為《六弄》屬於漸入佳境型。前半段講述他們高中時期的部分真的令人汗顏,看起來像是把很多「印象中」高中生會做的彼此無關的事情串聯在一起,試圖給人青春熱血和好笑的感覺,但會因為片段與片段間太過跳躍而打斷情緒的積累。

 

  一場印象很深刻的戲是關閔綠回家被媽媽打,後來媽媽出門上班,他一個人在家吃著永遠不變的「三菜一湯」晚餐。那場戲的結尾氣氛是很感人的,但正當我感動到一半的時候就突然跳下一場戲了。諸如此類太快結束一場戲而打斷情緒的部分印象中有不少。

 

  除此之外還有個問題就是把觀眾的笑點設定的太低了,尤其是前半段高中生調皮搗蛋的戲碼(我真的對那幾場戲都很有意見)。很多看起來要製造笑料的地方電影院鴉雀無聲,害我看得都緊張起來。

 

  再來就是對白問題。太多小說式的對白出現在電影中,每次出現都令我大翻白眼,真的沒有人會這樣講話啊!電影中過長的口白也不停提醒我導演是寫小說出身,習慣用文字表達的人似乎都會對影像不夠有自信,深怕說不夠明白那樣。而且如果主角設定是一個長不大的屁孩,專注於愛情不在乎未來,口白中應該沒道理會講出大把大把的「文青語言」。

 

  另外不得不嫌棄一下主角的口音。男女主角長相沒有問題,演技沒有問題,但硬把一個北京口音男孩跟香港口音女孩說成是土生土長高雄小孩真的太沒有說服力,聽得出來演員非常努力地用台灣腔講話,但只要演到激動處或特別長的台詞就會完完全全露出馬腳,觀眾就自然而然地出戲了。雖然我覺得心蕊很可愛,兩個人也都演得很自然,但是真的不理解硬要用這兩枚演員的原因,一定有更好的選擇吧。
  提到演員就不得不讚嘆一下林柏宏,把蕭柏智這個角色徹底演活而且討喜,鋒芒甚至超越了男主角,阿智這個角色因為他大大加分了。

 

 

  雖然口音問題整部電影持續存在著,但後來在氣氛的掌握上漸入佳境,不管是小綠和心蕊的甜蜜愛情,或是最後小綠的絕望,阿智的無能為力,感染力都還算足夠。
  最喜歡那場小綠和阿智在告別式外打架的戲,場景那麼悲哀而淒涼,兩個人穿著沉默的黑色,情緒上卻忍無可忍地爆發,小綠的宣洩同時為觀眾找到一個情緒上的出口。這場戲的存在為電影加上了好幾分。

 

 

 

  明明記得還有很多想說的,但我的金魚記憶差不多就只能記錄這些了,還有一些瑣碎的來日想到再行補充。

arrow
arrow

    木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