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urce. Indiewire-miles ahead)

 

《瘋狂邁爾士》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音樂傳記電影,它不強調音樂力量有多鼓舞人心,也不對音樂家歌功頌德,單純只是在刻劃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有平凡人性和不凡才華的瘋狂音樂家的故事。

 

電影開始前幾分鐘,使用大量只有主角邁爾士的特寫鏡頭,觀眾只看的見他,很快地就建立起對這個主角的認識:他是一個退隱五年的黑人爵士樂家,吹奏小號、很有名氣,所有人都期待他的復出;脾氣暴躁、一身傲氣,不喜歡刻板的陳腔濫調,也不要人家稱他的音樂為爵士樂,他稱之為「社交音樂」(Social Music)。他不用言語形容自己,一切盡在音樂中。

 

 9 
(source. Fandango-miles ahead)

 

整部電影的劇情總結起來其實並不複雜:才華洋溢的邁爾士在音樂道路上功成名就,感情上也得到了圓滿歸屬,卻因為染上毒癮加上生理病痛而影響了演奏能力,也失去愛人。沉寂了五年之後遇上了一位死纏爛打的記者,兩人亦敵亦友,為了奪回被偷走的母帶不顧一切,也才發現了邁爾士演奏能力退化的秘密。最後在友人的幫助下成功重出江湖。故事雖然簡單但電影的敘事手法讓它看起來有層次而且環環相扣。

 

電影總共把故事切割為三條時間軸:復出後、主要故事發生以及過去的背景交代。採用破題的方式,電影一開始便是邁爾士的復出訪談,首尾呼應;接下來就是主要故事軸線與邁爾士的過去交叉剪接,常以相似的畫面作為接點,無縫接軌地切換時序,兩邊劇情也巧妙地以相關聯的方式互相說明和補足。當大家以為拼圖快要順利拼完時(以命相搏終於奪回了母帶),又來個峰迴路轉,發現母帶中根本沒有邁爾士最擅長的小號聲音……,原來這個音樂狂人拼命搶奪的不只是他珍視的音樂,更是他的驕傲與自尊,是他不得不退隱的秘密。

  

 

整個故事非常值得讚許的是,對人物的刻劃是很真實的,每個人都不完美,有缺點、有過去;有人性黑暗,也有善良惻隱。邁爾士全盛時期帶點猖狂的自信魅力和染上毒癮後的暴力躁鬱,兩者分際在電影中不言而喻,不禁讓人為之悵然;滾石雜誌的記者大衛為了獨家報導不擇手段,他是母帶被偷的罪魁禍首,卻也默默成為邁爾士的最佳幫手,他在半無心、半被迫的情況下與邁爾士成為朋友,同時也是邁爾士的敵人,這個絕妙組合是劇本中畫龍點睛的一筆。

 

 6  
滾石雜誌記者-大衛布蘭登
(source. Comingsoon-miles ahead )

 

除了好的劇本之外,我認為拍攝與剪接的精妙,也是《瘋狂邁爾士》的成功之處。說到這就不得不稱讚一下自編、自導、自演的唐奇鐸,把整部片的節奏與氛圍拿捏得恰到好處,時而火爆、時而悲戚、時而好笑、時而刺激。一場快車追逐的戲碼,以動作片混雜喜劇片的風格拍攝,畫面剪接速度快,將情緒堆疊到至高點之後突然慢下來,畫面變成邁爾士腦海中關於前妻法蘭西斯的過去,喧囂聲不再……,接著再度回到追車場景中。通常改變節奏是為了準確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會讓觀眾的目光在無盡的追逐車潮中流於空洞。但我認為導演選擇用如此粗暴的轉換節奏方式不僅僅是想維持觀眾焦點,而是有更重要的東西必須嵌入在這場追車戲當中,即便在這麼刺激緊張的時刻都是無法抹滅的重點,那就是邁爾士無法揮之不去的過往,失去愛人和才華的沉重記憶。

 

 

最後邁爾士到拳擊賽場中拿回音樂母帶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場戲。邁爾士跛著腳,沒有猶豫也沒有躲藏一路走到他們面前。槍聲響,一群人扭打著,群眾們四處逃竄,場上的拳擊比賽持續進行著,場邊有人吹奏的小號。場上場下彷彿是兩個不相干的世界,優美的爵士樂對比著大亂鬥的場面,一切以不和諧的內容和諧著。奪回母帶如此重要的一場戲安排在拳擊賽中也並非巧合或隨興,而是與現實中的邁爾士戴維斯的人生經歷相呼應:現實中的邁爾士最後正是靠著打拳擊才熬過戒毒的日子,重返樂壇。

 

3  (source. iDigitalTimes-miles ahead) 

 

總的來說,《瘋狂邁爾士》不論是在劇本、拍攝手法或是演員的表演上,都在相當的水準之上,是一部沒有冷場,也不陳腔濫調的傳記電影,即便不懂、甚至不喜歡爵士樂的人,也能喜歡《瘋狂邁爾士》。

 

不過看完電影我有個小小的疑問,母帶被偷走的關鍵之一就是在邁爾士家辦了那場Party,但辦Party的女孩是誰呢?暴躁的邁爾士竟然容許她做這件事,想必那女孩與邁爾士之間有所淵源和故事吧?(還是我錯過了什麼)

arrow
arrow

    木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